返回網站
返回網站

為什麼做手沖咖啡都會強調悶蒸?

有接觸手沖咖啡的人,一定對「悶蒸」這個詞不陌生,在英文的使用說明中常用BLOOM表示。指的是手沖過程中,正式註水前,將少量熱水均勻地濕潤咖啡粉表面的預備動作。

是不是感覺多此一舉,直接注水,不也同樣能夠打濕咖啡粉?其實「悶蒸」的目的有二。

延伸閱讀 : 水流不穩?如何練好注水的基本功?

排放氣體,減少擾動

烘焙咖啡時,咖啡豆內部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及氣體,而排氣是咖啡豆烘焙後排放氣體的過程。
沖煮咖啡時,咖啡粉除了會跟水做交換外,氣體也會因為萃取的過程而被排放出來,而排放的氣體量隨咖啡豆的新鮮、烘焙程度有所不同。

我們能確定的是:氣體會讓萃取產生不穩定性。藉由悶蒸,我們可以讓氣體適度的排放後,再去進行萃取,確保咖啡的萃取能有一定的穩定性,而不會受到氣體的干擾。

Section image

浸潤咖啡粉,增加萃取均勻性

均勻萃取,經過悶蒸後,咖啡顆粒若能均勻飽和吸水,後續的萃取會比較均勻。

簡而言之,受熱脹冷縮的影響,悶蒸時咖啡粉顆粒間會出現短暫的空隙,為正式註熱水透過粉層提供了道路。

若少了悶蒸的過程,正式註水時,熱水將依循局部水道通過粉層。這樣一來,有的地方會過萃,溶解出的物質更多,味道​​可能較為酸澀刺激,或是滿口雜味。而有的地方可能導致萃取不足。

注意以下幾點,有利於悶蒸順利完成

1.悶蒸前,確保咖啡粉在濾紙中盡可能的水平

2.注意注水的力道,輕柔一些

3.悶蒸時的粉水比例大約在1:2為佳。以15克粉為例,悶蒸所需的水量約為30毫升。

4.悶蒸過程中,注意下壺的萃取液,盡可能的少。

5.悶蒸時間不宜過長,一般掌握在30秒左右,當咖啡粉表面的膨脹結束,表面出現收縮(乾燥),表示悶蒸結束,可以開始進行注水。

Section image

另一方面,我們也會觀察粉層的膨脹狀態。咖啡粉層會因排氣而逐步往上推升,待粉層上升至頂點時,我們才會往下做第二段的萃取。但要強調的是:不是所有咖啡豆的粉層都會膨脹,我們在沖煮時還是要依據咖啡豆的新鮮、烘焙程度去做判斷。

一杯手沖咖啡風味是否宜人,除了咖啡豆的本質與新鮮程度,大部分取決於是否形成了良好的過濾層,而悶蒸將決定是否充分且良好地讓熱水均勻的透過咖啡粉。In Bloom,是咖啡萃取的前奏,也是咖啡萃取不能忽略的關鍵步驟之一。

Section image
Section image
Section image
立即購買

參考資料 : KAFEiCOFFEE

訂閱
上一篇
水流不穩?如何練好注水的基本功?
下一篇
濾杯的設計跟咖啡萃取有什麼關係?
 返回網站
頭像
取消
Cookie的使用
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、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。一旦點擊接受,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。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。 了解更多
全部接受
設定
全部拒絕
Cookie 設定
必要的Cookies
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、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。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。
分析性Cookies
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,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。
偏好的Cookies
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,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。
儲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