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網站
返回網站

烘豆的原理原來跟烤麵包一樣

咖啡豆需要經過幾道工序,才能變成我們熟知的美味,通常見到的棕色帶有馥鬱香氣的咖啡豆是經過烘焙的結果,咖啡生豆的顏色和氣味則完全不同。那麼,是什麼讓烘焙咖啡的顏色、香氣和味道不同於咖啡生豆的呢?答案是一種被稱之為美拉德的化學反應。

美拉德反應是一種發生在氨基酸和還原糖之間的化學反應;幾乎所有帶明顯褐色的熟食都是這種反應的結果—例如牛排、麵包、焦糖,當然還有咖啡。該反應是以法國化學家Louis Camille Maillard的名字命名的,他在1912年首次描述了這種反應。

該反應發生在140到165°C(284到329°F)之間,澱粉分解為單糖,單糖發生變色和風味轉變,這種反應在鹼性環境下更加強烈——這也是為什麼椒鹽蝴蝶圈的味道如此強烈。

延伸閱讀 : 一間位於澳洲的咖啡店,為什麼他們要冷凍咖啡豆?

毋庸置疑,在某種程度上對我們消費者來說,控制食品風味在食品工業中非常有利,該反應存在於許多食品中。

以下是一些美拉德變色和調味的例子:烤麵包、烤肉、麵包、煉乳、楓糖、烘焙咖啡。

咖啡種植最早出現在衣索比亞,最早的咖啡沖煮出現在15世紀中葉的蘇菲神殿,也就是今天的葉門。咖啡有一段坎坷的歷史,曾經在許多基督教社區被禁止,17世紀奧斯曼土耳其還因為政治原因禁止過。

在成為我們熟知的咖啡豆之前,咖啡果實要經過幾道處理工序。咖啡豆採摘之後,經過合適的處理法後,可以開始對他們進行烘焙。

烘焙這個過程會對咖啡豆的物理和化學特性進行改變,失去水分,體積變化,咖啡的密度也會影響咖啡的濃度和包裝。

broken image

烘焙過程中,焦糖化反應隨著高溫分解澱粉成單糖而發生,豆子顏色、香氣和風味也隨之發生改變。還包括其他反應:烘焙中,芳香油脂和酸性物質會變淡,從而影響風味:在205°C(401°F)時,其他油脂開始形成,其中一種為咖啡醇,大約在200°C(392°F)時產生——而咖啡醇正是讓咖啡聞起來像咖啡的物質。

烘焙後的咖啡熟豆和咖啡生豆有極大區別,美拉德反應將澱粉分解為單糖,單糖褐化開始改變風味。隨著溫度升高,反應時間越長,其副產物會越多,複雜度和質感也會更高,因此,假如烘焙師想展示一些明亮而清晰的味道,就要想辦法調控好美拉德反應的進程了。
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立即購買

參考資料:Z ME SCIENCE

 

訂閱
上一篇
一間位於澳洲的咖啡店,為什麼他們要冷凍咖啡豆?
下一篇
咖啡烘焙是什麼?了解烘焙三階段
 返回網站
頭像
取消
Cookie的使用
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、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。一旦點擊接受,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。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。 了解更多
全部接受
設定
全部拒絕
Cookie 設定
必要的Cookies
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、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。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。
分析性Cookies
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,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。
偏好的Cookies
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,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。
儲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