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網站
返回網站


咖啡豆分級,竟然每個國家都不太一樣!!(上)

你知道咖啡豆是有分級的嗎?分級最常見於單品咖啡,目的在於提供消費者在買賣咖啡時可以有個依循的標準。但是分級的標準是什麼?又是由誰來決定了咖啡豆分級的規則呢?

咖啡豆分級的依據有很多種,像是海拔高度、瑕疵率、硬度、大小…等,之所以會有那麼多分級標準,是因為分級系統是由各個生產國自行決定的。

原因在於每個國家的特色不同,生產出的咖啡豆也不太一樣,僅用瑕疵率為依據無法反映出這些細節。而在分級系統中,有些國家等級的名稱雷同,但實際的定義方式卻又不太相同,豆子的體積大小或許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咖啡的風味,但並不是絕對,分級只是參考,所以千萬別被分級的框框限制住,別忘了,我們想要喝到好喝的咖啡這件事。

延伸閱讀﹔咖啡也有天然低咖啡因?一度絕種的尖身波旁

接著我們就來介紹幾個台灣常見咖啡豆重要產區的等級簡介,以及各國的分級方式吧!

肯亞生豆分級:咖啡豆大小與形狀。肯亞官方的咖啡豆分級主要根據咖啡豆的大小及形狀,區分成七個等級,由高到低分別是:「 E 、 AA 、 AB 、 PB 、 C 、 TT 、 T 」

E: 意指象豆,顆粒大小在18目以上。這邊指的是在生長過程發育異常,果實內的兩個種子變異合體,因此變成超大的豆子,而不是象豆品種。

AA: 顆粒大小介於17到18目之間 (6.7-7.1mm)。

AB: 顆粒大小介於6.2-6.8mm。

PB: 咖啡櫻桃中成對的豆子只有一顆發育而成,因此形成球體狀,是產量較少的等級。

C: 顆粒大小介於4.8–5.6mm。

broken image

此外,我們也常在市面上看到標示FAQ等級的肯亞豆,FAQ(Fair Average Quality)是指"一般平均的等級"的意思,還有AA Top、AB+等,都是生豆出口前貿易商自己的分級,當然也是能做進出口的參考,但並不是官方給的等級。

衣索比亞&印尼生豆分級:咖啡生豆瑕疵率

衣索比亞和印尼皆是依瑕疵率來分級,以「每300公克的咖啡生豆,所能允許的瑕疵豆數量」為基準,由瑕疵率低到高,以G1到G5命名分級(印尼到G6)。

雖然分級名稱一樣,但印尼的篩選標準較為寬鬆,在相同等級下,印尼所允許的瑕疵豆數量較多(詳見下表),不過比較特別的是,印尼另外有挑選瑕疵豆的手選次數分級,分別為二次手選 Double-Picked(DP) 或三次手選 Triple-Picked(TP)。

在衣索比亞的分級下,還分了無瑕疵豆的等級Z,以及瑕疵數量大於90的等級UG。不過由於要達到0瑕疵的機率太低,因此等級Z幾乎在市面上見不到。而 UG 等級則因為瑕疵數量太多的關係,在衣索比亞並不允許販售。

broken image

衣索比亞約在1970年代引進水洗處理,因為水洗比較容易得到整齊的品質,當時水洗被視為較高級的方法。因此早年只有水洗排得進G1–G3,日曬則在G4–G5。不過,近年來,市場上湧現的日曬復興浪潮,讓排得進前三等級的日曬豆,也開始出現,並成為常態。
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立即購買

參考資料:BuonCaffe

 

訂閱
上一篇
咖啡也有天然低咖啡因?一度絕種的尖身波旁
下一篇
為什麼要用SCAA的方式品嚐咖啡? 把味道「辨識」出來才好喝嗎?
 返回網站
頭像
取消
Cookie的使用
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、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。一旦點擊接受,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。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。 了解更多
全部接受
設定
全部拒絕
Cookie 設定
必要的Cookies
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、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。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。
分析性Cookies
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,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。
偏好的Cookies
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,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。
儲存